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刑法试题2007—2012年
2007年(不全)
1、想象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的区别,举例说明。
2、刑法中的“多次”(多次抢劫、多次盗窃、多次贪污)
3、论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2008年
总则:
1、13周岁少年强奸杀人,父母包庇的分析。
2、试析中外被害人承诺的法律效力和被害人瑕疵承诺。
3、列举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范围的学说。
4、列举教唆犯性质的学说。
分则:
1、在不法给付原因的场合,诈骗罪、侵占罪是否成立。
2、侮辱罪与强制侮辱妇女罪的区别。
3、日本骚乱罪侵害的法益是什么?日本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有何争论?
4、狱警私自占有罪犯家属财物怎样处理及详细理由?
2009年
总则:
1、论述在犯罪论体系中,故意的地位和意义。
2、论对物防卫。
3、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和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处罚范围。
4、甲为家中独子,甲与乙(27岁)结婚后与甲母(51岁)仍同居一室。婆媳之间矛盾重重。后某日,乙在做饭时与甲母争执,举刀砍向甲母,而甲虽在事发当场,并未阻止妻子的疯狂行为。问,甲罪否?何罪?
分则:
1、论受贿罪的法益。
2、论刑法上的占有。
3、抢劫罪与强迫交易罪的区别。
4、案例:甲看到仇人乙路过,便与乙厮打。丙(与甲无事前通谋)见状加入。但是事后,无法查明乙是在丙加入前死亡还是在丙加入后死亡。本案如何处理?
2010年
总则:
1、如何区分法条竞合和想像竞合。2、量刑和责任的关系。
3、论共同犯罪的本质。4、关于犯罪中止的案例。
分则:
1、论聚众犯罪。
2、论环境犯罪的法益理论以及对相关问题处理的影响。
3、乙去办事没关车门,甲看到后以为站在汽车旁边的丙是车主,上前打晕丙后把车偷走,分析甲之行为。
4、关于受贿罪的案例。
2011年清华大学刑法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总论
1、过失犯的理论发展及其对相关理论的影响。
2、客观归责理论中的风险升高理论。
3、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在未遂犯的场合,是否必然贯彻客观论才能实现此目的。
4、关于共犯的案例:女与司机约定坐其汽车,上车后发现还有一男。汽车开动后,该男开始对女实施暴力,并欲行奸淫。司机对该男说不要如此,若需要“小姐”,其可以“帮忙”。然男不听,让司机继续开车,并奸淫得逞。
各论
1、行使权利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2、强奸罪与强制猥亵妇女罪的关系。
3、赵某顺手牵羊将一口铝锅(价值12元)取走,回到住处发现内有6万元现金,大惊,入派出所告知民警孙某,孙某建议不要交公,一人分得3万元。
4、李某与张某在天桥上喝酒,李某提出用绳索将一瓶啤酒吊下天桥,看看过往司机的反应。张某遂将一瓶啤酒吊下天桥,司机丁某躲闪不及,致使车毁人亡并导致另一人死亡。
2012年清华大学刑法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真题(回忆版)
1、为什么行为无价值论坚持犯罪共同说,结果无价值论注重行为共同说。
2、行为人甲欲伤害被害人乙,致其休克,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于是为了掩盖罪证而将其投入河里,导致乙死亡。请结合与事前故意的认定,谈谈二者的区别。(表述不太准确)
3、论德国、日本刑法中的放火罪。
4、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5、甲、乙各驾驶一辆摩托车在路上行驶,甲不小心撞到了被害人丙,甲乙遂下车击打丙的头部,二人觉得不解恨,于是商量将丙待到另一地继续殴打,乙将丙放到自己的摩托车后座上,在驾驶途中丙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其后,丙死亡。经查,丙是因头部受到重创致其死亡,但是无法确定死亡原因是甲的碰撞行为引起还是二人的殴打行为引起,或者之后的摔落行为导致。请结合故意和过失的关系原理以及共同犯罪的有关原理分析此案。
6、行为人甲欲占有被害人的财物,于是假借签订合同的名义,和乙公司的销售员丙约定以预付定金的方式在某一宾馆内签订合同,并得到同意。甲遂事先将该宾馆房间的窗户锁死,并将门设定成只能从外部打开。丙带着价值一百万的珠宝来签订合同,甲拿出十万块钱以及合同稿给丙看,在丙审核合同、数定金的时候,甲拿起放在旁边的装有珠宝的包就往外跑,并将们从外面锁死,丙发现后追,但无法打开门。请分析此案。
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含法社会学)2004-2008年考博试题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法律图书,支持发展!